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那会儿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记得当时盯着浏览器右键"查看网页源代码",满屏的尖括号看得我头皮发麻——这玩意儿真能变成漂亮的网页?现在回想起来,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虽然狼狈,却意外地有趣。
一、那些年踩过的坑
刚开始学前端时,我特别痴迷于各种炫酷的效果。有次为了做个会跟着鼠标飘的雪花动画,硬是写了200行JavaScript。结果页面加载时CPU直接飙到90%,雪花卡得像PPT翻页。朋友打开链接时幽幽说了句:"你这雪下得跟暴风雪似的,我电脑都要冻关机了。"
后端开发更是灾难现场。第一次用数据库时,我兴冲冲地给用户表加了二十多个字段,从血型到星座一应俱全。等真正要写查询语句时才发现,连个简单的登录功能都要join五张表。有个前辈看到我的数据库设计图后,表情活像生吞了柠檬:"你这表结构...挺有抽象艺术气息啊?"
二、工具链的进化史
早期我用记事本写代码,后来发现专业编辑器会有语法高亮,激动得像是发现了新大陆。现在工具链越来越完善,光是看VSCode的插件市场就能逛上半天。不过有时候也挺怀念那个简单的年代,至少不用纠结该选哪个框架——当年jQuery就是前端界的万能钥匙。
说到框架,React和Vue的战争简直像甜咸豆腐脑之争。我有次在技术论坛说了句"两个都好用",结果被两派粉丝追着辩论了三天。最后我学乖了,现在接项目都先问:"您要咖啡味(React)还是奶茶味(Vue)的?"
三、性能优化这件小事
做过电商网站的朋友都知道,大促时的服务器就像春运火车站。有次我负责的网站在促销时挂了,查日志发现有个同事写的API居然在循环里查数据库!修复后我们给这个写法起了个专业术语:"死亡摩天轮",转得越欢死得越快。
现在我的优化原则特别朴素:能用缓存就别查库,能静态化就别动态生成。有回我把首页加载时间从8秒压到1.2秒,老板开心得说要给我发锦旗。结果第二周运营就塞进来五个轮播图和三个弹窗——得,又回到解放前。
四、移动端的奇幻漂流
响应式设计刚流行时,我天真地以为写个media query就万事大吉。直到看见测试同事拿着二十多台设备排队等我调试,从4寸屏到iPad Pro应有尽有。最绝的是有台老式安卓机,打开我的网页就像在看抽象派油画——元素全部错位得很有艺术感。
现在我做移动端首先考虑触摸体验。按钮不能小于44px这条铁律,是用血泪换来的教训。曾经有个客户投诉说注册按钮点不动,后来发现他把手机屏摔裂了,手指正好卡在裂缝处...这真不能怪我的前端代码啊!
五、上线不是终点站
第一次部署网站时,我紧张得像在拆炸弹。点完发布按钮后疯狂刷新,看到页面正常显示时差点哭出来。结果高兴不到半小时,客服就接到投诉:所有图片都变成了愤怒的小鸟——原来我把测试环境的素材库传上去了。
运维监控更是打脸神器。有次系统报警说CPU负载过高,查了半天发现是某个实习生写的定时任务,每分钟全表扫描一次用户表。最讽刺的是这个功能根本没人用,它就像个尽职的守夜人,孤独地消耗着服务器资源。
写在最后
这些年做过企业官网、电商平台、后台系统,越来越觉得网站开发像做菜。HTML是食材,CSS是摆盘,JavaScript是调味料,而服务器配置就是火候控制。有时候客户想要佛跳墙,预算却只够沙县小吃,这时候就得在螺蛳壳里做道场。
最近带新人时,他们总问我怎样才能快速提升。我的建议特别老套:先做十个不一样的网站,做烂七个,剩下三个里可能有个能看的。就像我师父当年说的:"代码要写够十万行,手才不会抖。"现在想想,他可能少说了个零。
(完)